建设零碳园区有哪些价值?

2025/07/22 05:07:54
建设零碳园区通过可再生能源替代、资源循环利用直接减排降碳,同时降低企业运营成本、吸引绿色投资,并提升ESG评级与国际竞争力,是抢占未来产业高地的战略选择。

建设零碳园区是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载体,具有多重战略价值,涵盖环境、经济、社会及政策层面。以下是其核心用途的详细解析:

一、环境效益

直接减排降碳

通过可再生能源(光伏、风电)替代化石能源,降低园区碳排放,助力实现 “双碳”目标(中国2030碳达峰、2060碳中和)。

案例:苏州工业园区光伏覆盖率超30%,年减碳量达15万吨。

资源循环利用

集成废水处理、固废回收系统,推动 “无废园区” 建设,减少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。

技术应用:余热回收、碳捕集(CCUS)等。

二、经济效益

降低企业运营成本

绿电直供和能效管理可减少能源支出(如某零碳园区企业电费下降20%)。

碳交易收益:园区内企业通过碳配额交易或CCER项目获利。

吸引绿色投资与产业集聚

零碳标签提升园区竞争力,吸引新能源、高端制造等低碳产业入驻。

政策红利:享受政府补贴(如中国绿色园区专项基金)、低息绿色信贷。

规避贸易壁垒

符合欧盟碳关税(CBAM)、美国清洁竞争法案(CCA)要求,保障出口企业竞争力。

三、社会与品牌价值

提升企业ESG评级

零碳实践可满足MSCI、CDP等国际评级机构要求,增强投资者信心。

案例:苹果供应链企业因使用零碳园区电力获ESG评级提升。

示范与引领作用

为零碳技术(氢能、储能)提供应用场景,推动行业标准制定。

社会影响:增强公众对低碳生活的认知与参与度。

四、政策与合规优势

响应国家战略

中国《“十四五”工业绿色发展规划》明确要求建设低碳/零碳园区,地方政策配套奖励(如土地优先审批)。

提前规避监管风险

应对未来可能实施的 碳总量控制 或 碳税,避免被动整改的高成本。

五、技术与管理创新

数字化赋能

通过 能源物联网(AIoT) 实现实时碳监测与智能调度,提升管理效率。

案例:新加坡裕廊园区利用数字孪生技术优化能耗。

产业链协同减碳

园区内企业共享绿电、蒸汽等基础设施,形成闭环低碳生态。

六、国际对标与合作

零碳园区是参与 全球气候倡议(如RE100、科学碳目标SBTi)的敲门砖,便于融入国际绿色供应链。


"双碳"目标的战略引领下,零碳园区建设已成为中国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突破口。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"建立一批零碳园区"列入2025年重点任务,标志着这一领域从理念探索迈向规模化实践新阶段。2025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进一步强调"加快零碳园区、零碳工厂建设",凸显其在国家绿色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地位。

在此背景下,国家发改委代管的中国节能协会于20253月发布《零碳园区评价技术规范》(T/CECA-G 0344—2025)(以下简称《评价规范》),首次建立覆盖建设、运营、认证全周期的评价体系。该标准创新性地引入星级认证机制,并与碳市场、绿色金融等政策工具挂钩,为全国园区提供可量化的转型路径。

《零碳园区评价技术规范》标准的落地将配合国家发改委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《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》,建立健全配套的政策支持体系和监管机制,鼓励和引导园区积极参与零碳创建工作,并对达标园区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和奖励,对未达标园区加强指导和监督,促使其加快整改和提升。此外,该标准还加强了评价机构的建设和管理,确保评价工作的专业性和公正性,为零碳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保障。

针对园区在能源管理、碳核算等领域的困惑,迅速给出定制化解决方案,帮助园区管理者和企业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标准。

为此,中国节能协会将在已先行开展“零碳园区中国行”系列活动的基础上,继续开展“零碳园区、零碳工厂”创建中国行活动,配合三部委发布的《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》相关文件,聚焦政策宣讲与“零碳园区”创建项目的交流;也会选择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园区作为试点,按照《零碳园区评价技术规范》进行建设和改造,形成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成功案例;并依据《零碳园区评价技术规范》,对园区进行评价认证,颁发相应的认证证书,提升园区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价值。

图片

2025年4月28日“零碳园区、零碳工厂”创建中国行(成都站)活动在成都顺利举行

图片

2025年5月28日“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宣贯暨‘零碳园区、零碳工厂’创建中国行(鹰潭站)”在江西鹰潭成功举行

图片

2025年6月13日“零碳园区、零碳工厂”创建中国行武汉站成功召开

图片

2025年7月4日“零碳园区、零碳工厂”创建中国行宁波站成功召开

图片

“零碳园区、零碳工厂”创建中国行宁波站圆桌对话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来源:瑞波说碳中和